【聚焦科技自立自强·看招】
◎本报记者 宋迎迎 通讯员 王 露
(资料图片)
“做好本职工作就可以获得奖励。虽然有些考核压力,但我们充满了动力!”8月15日,山东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负责人左旭阳欣喜地说。
原来,为充分发挥绩效考核“指挥棒”作用,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探索创建全国首个人才园区绩效考核奖励评估体系,并会同青岛市委组织部、青岛市财政局制定出台了《青岛市人才园区绩效考核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加快提升引才聚才效能及发展绩效,引领全市人才园区“做优、做强、做大、做特”。
人才园区最多可获400万元奖励
人才园区为各类人才知识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提供场地支持、政策扶持、创业辅导,可以有效助力人才提高创新效率。近年来,青岛一直设置专项资金对人才园区进行奖励资助,大多采取的是租金补贴方式,资金对园区的实际经营情况起到怎样的效果无法判断。
“园区要做好,就要有好的导向,绩效就是可行性高的‘指挥棒’,建立有效且常态化的人才园区绩效考核体系,是运用财政资金撬动和引领市场力量,合力提高园区能力水平的具体举措,可以最大程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传华表示。
《办法》明确,优秀人才园区最多可以获得400万元绩效考核奖励。绩效考核分为基础考核和创优考核。基础考核中,申请基础考核的园区,60分(含)以上的为达标,考核达标的,确定前30%为优秀,每项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30%—70%区间的为良好,每个奖励最高不超过70万元。创优考核中,采取按照难易程度设定考核等次的方式,每个园区可分别申报一类、二类、三类各一个年度创优指标。对基础考核达标且参加创优考核的园区,完成年度创优指标的,分别按照一类每个最高150万元、二类每个最高100万元、三类每个最高50万元拨付创优考核绩效奖励。
“人才指标”占比高达40%
记者在梳理《办法》时发现,在基础考核指标设定中,“人才指标”占比高达40%,远超招商、经济、管理服务等指标所占比重。
“设计人才园区绩效考核政策的初衷和目标就是聚焦人才主体,为人才赋能。”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处长张信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人才指标”考核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鼓励高层次人才引育、青年人才招引以及促进就业方面的成效。
“比如,《办法》明确,园区全职新引进或新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符合青岛市高层次人才分类目录范围或省市人才考核要求的,每引进或培养一个加1分;引进培育省级以上人才工程、称号的,每引进1人加2分。针对园区招引青年人才,《办法》规定,每全职引进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1人加0.5分,每全职引进全日制本科、专科生1人加0.1分,此项指标最高赋分达20分。因此,园区引进人才越多,得分越高。”张信龙举例说,评估体系通过考核“指挥棒”增强引才精准性和实效性,助力青岛招引、集聚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政策还明确了荣誉激励机制,突出‘优胜劣汰’。”张信龙介绍,对基础考核优秀且完成一类创优指标的园区予以颁发年度优秀奖牌,安排市、区两级人才服务专员,给予“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定制权等专项服务。“同时,我们也通过绩效考核明确退出机制,淘汰成长性不高、停滞不前、作用甚微的园区,基础考核连续两年考核不达标的园区,不再纳入考核范围。”张信龙告诉记者。
“通过定期组织人才园区年度绩效考核,我们可以及时掌握人才园区引才聚才效能及发展绩效,进而靶向提供政策服务支持。”刘传华表示。
记者了解到,青岛市人才园区绩效考核范围包括1家院士园区、1家博士后(博士)园区、10家市级共建留学人员创业园、2家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我们作为考核主体全程参与了考核指标确立过程,指标内容的设定完全围绕怎么将人才园区建设得更好,可以真正体现出园区的招才引智效能,我们感受到满满的诚意、尊重和信任。”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负责人孙承晓说。